在 SMT 贴片加工过程中,要有效减少气泡产生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一、焊锡膏方面
-
选择合适的焊锡膏
-
焊锡粉颗粒和助焊剂成分:选择焊锡粉颗粒大小均匀、助焊剂质量好的焊锡膏。较小且均匀的焊锡粉颗粒可以使焊锡膏在熔化时更流畅,减少因颗粒团聚而产生气泡的可能性。优质的助焊剂应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,能够在焊接过程中有效去除氧化物,并且在适当的温度下挥发,避免因助焊剂挥发过快或过慢产生气泡。例如,对于高精度、高密度的 SMT 加工,可选用粒径在 Type 3 - Type 4(25 - 45μm)之间的焊锡粉,同时关注助焊剂的活性成分,如有机酸的含量和种类。
-
焊锡膏的粘度和触变性:焊锡膏的粘度和触变性要适中。粘度太高,焊锡膏在印刷和焊接过程中流动性差,容易夹带空气形成气泡;粘度太低,焊锡膏在印刷后可能会出现塌陷和流动,也不利于气泡的排出。触变性良好的焊锡膏在印刷时能够保持形状,在受到一定压力(如刮刀压力)后又能恢复较好的流动性,有助于减少气泡产生。一般可以根据元器件的间距和尺寸、印刷速度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粘度和触变性的焊锡膏。
-
焊锡膏的储存和使用管理
-
储存条件:严格按照焊锡膏的要求进行储存,通常建议在低温(0 - 10℃)、干燥的环境中保存。合适的储存环境可以防止焊锡膏中的助焊剂挥发、焊锡粉氧化以及吸收过多的水分。例如,将焊锡膏存放在专用的冷藏柜中,并记录好储存时间和温度,避免焊锡膏过期使用。
-
使用前的处理:在使用焊锡膏前,要提前将其从冷藏环境中取出,放置在室温下进行回温。回温时间一般为 2 - 4 小时,具体时间可根据焊锡膏的包装规格和环境温度确定。充分回温后的焊锡膏可以恢复到合适的粘度和流动性,减少因温度差异导致的气泡产生。同时,在使用过程中,要尽量避免频繁开启焊锡膏容器,防止空气中的水分和杂质进入。
二、印刷工艺方面
-
印刷模板设计与清洁
-
模板开口设计:合理设计印刷模板的开口尺寸和形状。开口尺寸应根据元器件焊盘的大小和形状进行适当调整,一般建议开口面积比焊盘面积略小(约为焊盘面积的 80% - 90%),这样可以防止焊锡膏过多堆积,有利于气泡排出。开口形状应尽量规则,避免尖锐的拐角,以减少空气在焊锡膏中的滞留。例如,对于圆形焊盘,模板开口也采用圆形,并且对边缘进行适当的圆角处理。
-
模板清洁:定期对印刷模板进行清洁,防止模板底部和开口处残留的焊锡膏、灰尘等杂质影响焊锡膏的印刷质量。清洁时可以使用专用的模板清洁剂和清洁工具,如超声波清洗设备。清洁后的模板能够保证焊锡膏的均匀印刷,减少因杂质导致的气泡产生。
-
印刷参数优化
-
印刷压力和速度:调整印刷压力和速度,使焊锡膏能够均匀地填充模板开口,同时避免压力过大或速度过快而卷入空气。印刷压力一般根据模板的厚度、开口尺寸和焊锡膏的粘度等因素进行调整,通常在 2 - 6kg/cm2 之间。印刷速度一般控制在 20 - 50mm/s 之间,具体数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验和优化。例如,在印刷 0.15mm 间距的 QFP 封装元器件的焊锡膏时,印刷压力可设置为 3kg/cm2 左右,印刷速度为 30mm/s 左右,以确保焊锡膏的良好填充和气泡排出。
-
刮刀类型和角度:选择合适的刮刀类型(如金属刮刀或橡胶刮刀)和刮刀角度。金属刮刀具有较好的强度和耐磨性,适用于高速印刷和高精度要求的场合;橡胶刮刀则比较柔软,能够更好地适应模板表面的不平坦情况。刮刀角度一般在 45° - 60° 之间,合适的角度可以使刮刀在推动焊锡膏填充模板开口时,减少空气的卷入。
三、焊接工艺方面
-
回流焊温度曲线设置
-
预热阶段:合理的预热阶段可以使焊锡膏中的溶剂和助焊剂缓慢挥发,减少在回流阶段因快速挥发而产生气泡的可能性。预热温度一般从室温开始,逐渐升高到 150 - 180℃,升温速率控制在 1 - 3℃/s 之间。例如,对于一些复杂的电路板,预热时间可以设置为 60 - 90 秒,让焊锡膏中的成分有足够的时间均匀受热和挥发。
-
回流阶段:在回流阶段,要确保焊锡膏能够充分熔化并形成良好的焊点,同时避免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导致焊锡过度流动和气泡产生。回流峰值温度一般根据焊锡膏的类型和元器件的要求进行设置,对于无铅焊锡膏,峰值温度通常在 235 - 245℃之间,在峰值温度以上的时间保持在 30 - 60 秒。通过精确控制回流阶段的温度和时间,可以使焊锡膏中的气泡在熔化过程中充分排出。
-
焊接环境控制
-
湿度和空气流动控制:保持焊接环境的湿度在合理范围内,一般建议湿度控制在 40% - 60% 之间,避免高湿度环境导致焊锡膏吸收过多水分,在焊接时产生气泡。同时,要控制焊接区域的空气流动,防止强风直接吹向正在焊接的电路板,避免因空气流动过快而使焊锡膏中的气泡增多或焊锡飞溅。可以在焊接设备周围设置防风罩或在封闭的车间内进行焊接作业,以减少外界环境因素对焊接的影响。